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米日古力·吾 通訊員 楊菊萍
4月22日一早,阜康市有色苑小區居民謝姆斯耶·艾白都拉將房子里里外外收拾一番后,將馓子、干果、水果、糕點一一擺上餐桌。“今天是肉孜節,幾個鄰居約好來我家,我可得好好準備。”她笑著說,小區有17個民族,過年過節總會聚到一起。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民族團結的沃土,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42個民族,各民族群眾相鄰而居,門對門、戶對戶,共居共事共樂場景處處可見。
近年來,昌吉州不斷健全完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體制機制,強化政策服務、精準指導和示范引領,創建了不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今年初,國家民委公布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和阜康市三工河哈薩克族鄉上榜。昌吉州更是先后2次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截至目前,昌吉州7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21個單位被命名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時指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何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步伐更加堅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情感紐帶更加牢固?昌吉州結合主題教育,提出了深化民族團結工作思路舉措。
依托“鄉村文化大舞臺”“文化大院”等活動陣地,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深入持久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網絡答題、書法比賽、攝影大賽、政策宣傳、法制宣講等各類活動,持續發揮“感動庭州”人物評選、“最美石榴籽”系列、“民族團結一家親”微作品系列、“我邀親戚+”四大品牌效應,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發揮好已有的44個可參與、可分享、可互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65個“黨建+民族團結”“旅游+民族團結”“特色產業+民族團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作用的同時,不斷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廣泛開展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我們要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細化各項工作。”昌吉州黨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諾爾買買提·諾爾東表示,要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和實踐載體,用群眾易于接受、愿意參與的方式,持續深入開展結對認親、百家宴、共唱一首歌等“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畫出最大同心圓,讓民族團結之花開得更絢爛。